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

博愛健康生活嘉年華 - 免費骨質疏鬆測試 (價值$250)

為推廣健康生活及促進元朗社區融和,博愛醫院將於8月26日(星期六)在元朗舉辦「健康生活嘉年華」。活動當日,博愛醫院將安排20部中醫流動醫療車,為市民提供中醫義診及免費中醫針灸戒煙服務,同場亦有嘉年華表演及介紹傳統中華美食節目。

另外,嘉年華將特設健康檢查攤位,為出席市民提供免費骨質密度測試,並有專人講解骨質疏鬆的防治食療、運動等指引,歡迎20歲以上人士參加。

院方期望透過多元化的活動,讓元朗區的居民聚首一堂,加強健康生活的意識。

知多啲:補鈣曬太陽 誓做「硬骨頭 」

知多啲:補鈣曬太陽 誓做「硬骨頭 」

【明報專訊】骨頭愈硬,愈能對抗疏鬆。但不少年輕女性為了保持纖瘦身形,節食減肥,過度節食令營養不均,骨質未能達到最佳質量;再加上為保持皮膚亮白而隔絕陽光接觸,身體缺乏維他命D,結果令骨質疏鬆提早發生。


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陳智彬指出,健康飲食及負重運動有利於骨骼健康,前者可以提供足夠的營養,後者則可刺激骨質生長。她提醒大家,別為了減肥而忽略均衡營養,奶製品可以補充鈣質,另外很多食物也含有豐富鈣質,如加鈣豆奶、硬豆腐、芝麻、西蘭花、白菜及連骨沙甸魚等。
除了飲食,接觸陽光也是骨質生成的重要原因。陳智彬解釋,曬太陽可以刺激身體製造維他命D,幫助鈣質吸收,但調查顯示現時很多人都缺乏維他命D,原因是冬天穿了長袖衫褲,夏天則多留在室內涼冷氣,以及注重防曬美白,加上工時長,戶外活動時間少,難有機會接觸陽光。
每日宜曬10至15分鐘
她建議,每日讓手腳曬十至十五分鐘已足夠,年紀大則要曬多一點,因為長者皮膚製造維他命D的效能較低,不論男女,適當的曬太陽對骨骼很有益。
 

骨質疏鬆提早殺到 40歲塌脊骨 男女有份

骨質疏鬆提早殺到 40歲塌脊骨 男女有份

  【明報專訊】骨質疏鬆,別以為只影響更年期女士或老骨頭

年輕女士、壯實男士一樣有風險。不少內分泌疾病會令骨質未能達到巔峰骨骼質量(peak bone mass),導致骨質疏鬆提早在青壯年男女身上出現,輕則骨塌、骨折,嚴重可導致活動及自理能力受損。
骨質疏鬆常見於年長婦女身上,但其實男性病者也不少,剛剛年屆六十的李先生便是一個例子。

李先生因為腰痛求醫,高度亦較年輕時「縮水」,檢查後發現問題源於脊椎骨有兩節骨塌陷,但他過去半年沒有跌倒或撞傷。醫生指是骨質密度低,即骨質疏鬆症引起。原因是男性荷爾蒙水平過低,影響骨質儲存。

「鬍鬚少啲」暗藏骨折危機?
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陳智彬解釋,性荷爾蒙是骨質生長的重要因素,女性收經後女性荷爾蒙減少,骨質流失便會加快;而男性的性荷爾蒙不足,也會影響骨質,但由於徵狀不明顯,「可能只是鬍鬚等毛髮少啲」,當事人未有察覺;但卻會令骨質未能達到巔峰骨骼質量(peak bone mass)。一般人在三十至四十歲前便達到巔峰骨骼質量,往後骨質會逐步下降。若巔峰骨質偏低,便可能提早出現骨質疏鬆。
荷爾蒙偏低的男性只要補充所需的男性荷爾蒙,便能改善骨質,或未必需要服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。

內分泌疾病可阻骨質達巔峰
荷爾蒙水平影響骨質外,甲亢、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病患也可影響到骨骼質量,導致骨質疏鬆。如其中一位病人黃小姐,她患有紅斑狼瘡,病患加上藥物影響,在四十歲左右已經出現骨質疏鬆,沒有跌倒或受傷,脊椎骨「斷咗好多截骨,由胸椎開始塌到腰椎」。
陳智彬稱,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很多時先發生於脊骨,若沒有適當處理,便會波及髖骨關節,骨頭「一跌就斷,甚至由牀移去櫈,坐下一刻已經可以骨折」;骨折的影響可以很嚴重,四成髖骨骨折病人康復後需要儀器輔助行走,兩成病人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,死因常見有感染及心臟病等,估計是手術併發症或行動能力下降間接造成的併發症。

「見過很多老友記因為骨質疏鬆引起骨折,影響活動能力;但愈少郁動肌力便愈差,令活動能力進一步下降,日常生活上都需要別人料理,無法獨自外出,難以維持正常社交,變得愈來愈唔開心,甚至抑鬱。」陳說。

現時有很多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,但預防比治療更重要。因為骨質流失從外觀看不見,直至骨質密度低至一個水平,容易出現骨折,不少病人到骨折發生才知道患病。

65歲以上 寒背、變矮宜檢查
陳表示,若出現低創傷性骨折,如平地跌倒也引致骨折,毋須檢查也能確診有骨質疏鬆;而一般六十五歲以上,有背痛、寒背或身高縮水,或評估有骨質疏鬆症風險的人,可以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儀(DXA)檢查。

她提醒,如有懷疑應該求醫,千萬別自行亂買藥物服用,因為不同藥物有不同副作用,用藥期間需要接受醫學評估及跟進。

採訪:勞耀全、許朝茵
文:張意宇
圖:黃志東,EzumeImages、kimberrywood、RyanKing999@iStockphoto
編輯:王翠麗

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

家中有長輩須注意 骨質疏鬆症恐成隱形殺手

家中有長輩須注意 骨質疏鬆症恐成隱形殺手


什麼是骨質疏鬆症?就一般概念來說,是指骨質密度減少、孔隙增加,導致骨頭結構不穩定,容易發生骨折的疾病。而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定義,是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或髖骨的骨密度,T值小於-1.0為骨質缺乏,小於-2.5即診斷為骨鬆症。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王燕如說,骨鬆症易引發的骨折部位為脊椎、髖部和腕部,且皆為女性發生機率較高。其中,脊椎骨折易造成疼痛和長期衰弱,髖部骨折的病人,1年內死於併發症者約有15至20%,存活的病人則有80%無法回到骨折前的功能,50%不良於行。

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哪些?王燕如指出,甲狀腺素或副甲狀腺素過高、40歲以上、父母親駝背,或曾發生過低創性骨折、沒有運動習慣、每天抽菸超過20支、每天飲酒超過2杯、體重過輕、曾服用類固醇超過3個月、45歲以前停經的女性、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因素,都可能造成原發性或次發性的骨質疏鬆症。

藥物治療、運動治療、姿勢矯正為骨鬆症治療的3大方式。藥物治療包括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,服用或施打骨質疏鬆藥物。運動治療包括加強背部伸展力量,下肢平衡訓練,以強健骨骼,降低骨折機率。另外,預防跌倒能減低老人骨折機率,也很重要。

骨鬆症可說是隱形殺手,唯有發生骨折時,才會讓人正視這項問題。而骨質疏鬆症引發的骨折,易造成老年人生活品質下降,不良於行,並衍伸出諸多健康問題。王燕如提醒,一般民眾應理解並建立對骨質疏鬆症的警覺心,才能替家中長輩注意這方面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