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

防骨質疏鬆 不要只補鈣!

防骨質疏鬆 不要只補鈣!

「預防骨質疏鬆症要補充鈣質」,這人所皆知的常識,原來卻只對了一半!研究發現,更年期後婦女只補鈣,未必能提升骨質密度,攝取微量礦物質如銅、鎂、錳等對預防骨質疏鬆症亦同樣重要!

骨骼也有代謝病?
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的骨骼新陳代謝病症, 一般來說,骨質於童年及青春期迅速增長,在約35歲時達至頂峰,並於青壯年期維持在最高的水平。可是,隨着年紀增長,骨質會逐漸流失,當骨質流失速度比造骨過程更快,便會增加患骨質疏鬆及骨折的風險


港人缺微量礦物質及鈣質
根據食物安全中心去年底的《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:礦物質》報告指出,97%港人每日攝取的鈣質只有430毫克,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1,000毫克;攝取銅質、鎂質和錳質不足的人口也分別有45%60%70%。此外,按此推算,全港有逾100萬人,鈣質及其他微量礦物質攝取量不足,可見港人患上骨質疏鬆的風險令人擔憂

尋找微量礦物質
微量礦物質可以在日常飲食中找到,貝殼類食物含有銅質,菠菜含豐富的鎂質,堅果類食物更有齊銅和鎂!錳質則可於茶和多穀食物中找到


飲食出事?
潘仕寶指出,港人攝取微量礦物質不足,相信跟港人偏食、飲食不均衡,以及女士愛節食減肥有關。她提醒大家要預防骨質疏鬆,最重要均衡飲食,攝取足夠鈣質和微量礦物質,有需要時應諮詢醫生或營養師意見,接受膳食指導。

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

愛心健康推廣日 - 與民同樂、推廣健康

愛心健康推廣日 - 與民同樂、推廣健康
香港中華總商會及香港聖約翰救傷隊於今天(2017年11月5日)上午11時至下午4時30分假香港中環遮打道行人專用區聯合主辦「愛心健康推廣日」活動,攜手向全港市民推廣健康資訊及急救知識。
香港中華總商會於 2009 年成立「中總愛心行動」,透過舉辦和參與各類慈善公益活動, 積極推動會員與工商界人士參與公益事務,為有需要人士送上祝福與關懷。過去兩年, 中總捐出善款已逾 3,000 萬港元。是次活動是香港中華總商會連串「愛心行動活動」之一,亦是香港聖約翰救傷隊本年度在港島區舉行的健康推廣活動。活動獲得中西區內多個地方團體熱烈支持,多間知名商號亦贊助禮品及借出健康檢查器材。
 
「愛心健康推廣日」啟動禮於中午十二時正舉行,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助理署長徐樂堅醫生蒞臨主禮,並聯同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李應生太平紳士 BBS, MH、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總監潘新標先生 CStJ 及「愛心大使」張美妮小姐一同主持。
今天的表演節目內容包括有聖約翰救傷隊樂隊及隊員步操表演、由香港聖約翰救傷隊醫生主持的醫學講座、長官及隊員主持的緊急應變及處理示範、急救常識話劇、太極拳及防跌操、單車急救隊示範,及由中國香港跳繩體育聯會花式跳繩表演等。此外,亦有健康檢查、展板介紹、攤位遊戲、救護車設備展覽及 急救用品介紹。節目多姿多采,為市民提供一個既富資訊性又富娛樂性的周日。 
 











 
 

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

梁顯信醫生 - 不是非要動手術不可 椎間盤源性腰痛

梁顯信醫生 - 不是非要動手術不可 椎間盤源性腰痛




「椎間盤源性腰痛」在香港頗為普遍,不過,許多病人不知道自己正受它困擾,又或者因害怕動手術而違疾忌醫。其實,只要能及早發現,大部分病人都不需要動手術就能改善病況。

一天,一位三十多歲的男病人走進我的診所。該是年青力壯的年紀,卻像老人家一樣受腰背痛纏繞。診斷後,發現他原來患上「椎間盤源性腰痛」。這種嚴重痛症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,這位男士已非極端例子。

甚麼是椎間盤源性腰痛?
多種疾病都可以引起腰背痛,盤源性腰痛是當中較嚴重的一種,對生活可構成很大影響,就算只是坐著、站著,或者走路,也可能感到痛楚非常,部分病人甚至痛到無法下床。認識這種病症,對預防和及早診治均非常重要。

盤源性腰痛是由椎間盤退化所引起的。退化的原因可以是自然老化,也可以是創傷,例如運動受傷、扭傷或跌傷。坐骨神經痛或滑脫症惡化亦可能演變成盤源性腰痛。

年輕化趨勢
雖然老化是這個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,但近年有越來越多青年和中年人患上此症,剛才提及那位三十多歲病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醫學界也見過一些零星個案,有十多歲的少年人被診斷有椎間盤源性腰痛。芬蘭一項研究發現,二十至二十二歲的青年人當中,一半人有最少一塊椎間盤已在退化。四十歲以下的成人當中,腰痛是影響活動能力的最大健康問題,與腰痛有關的脊椎問題實不容忽視。

在所有腰痛個案當中,盤源性腰痛佔四成比例。由於病徵與很多其他疾病相近,診斷有一定難度。常用診斷方法有多種,包括X光檢查、電腦掃描、磁力共振掃描加上臨床分析、椎間盤造影檢查等等。

治療方法
不少病人不願面對脊椎問題是害怕動手術(即侵入性治療),不過,大部分患上盤源性腰痛的病人其實都不需要動手術,消炎止痛藥、物理治療、適當運動與休息,或者椎間盤內電熱療法已幫到他們,有時或者需要混合使用這些療法。若嘗試了這些方法六至十二個星期還沒有改善,醫生才會建議考慮以手術幹預。

至於需要動手術那些個案,最常見是把不正常的骨組織切除,再配合「脊椎融合術」,即是用植骨將出了問題的椎骨節固定。研究顯示,以融合術固定下腰椎骨能有效減低有關骨節的移動達八成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無論採用那種治療方法,不吸煙病人比吸煙病人的康復率都要較高。避免吸煙和注意運動不但有助於整體健康,也有助預防腰背痛,即使不幸真的患上這疾病,痊癒機會也會提高。

資料提供: 香港港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

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

【咖啡因過量】每天4杯黑咖啡 30歲台女患嚴重骨質疏鬆

【咖啡因過量】每天4杯黑咖啡 30歲台女患嚴重骨質疏鬆

  • 咖啡因在全球銷售額驚人,每天超過80%的成年人會喝含咖啡因成分的飲品。不過,不可不知長期大量攝入咖啡因,會令你沒「骨」氣!
  • 骨質疏鬆的問題不是年長女士獨有,七、八十後的年輕女士亦有可能發生。
  • 高雄一名30出頭的職業女性,懷疑日飲4杯黑咖啡患嚴重骨質疏鬆。

    年輕女性或有感「鈣流失;骨質鬆」,這些字眼事不關己,但很多70、80後的女性,每天鈣質的吸收並不達標。面對鈣流失遠比補充鈣質快,有機會引發骨質疏鬆症,患者會發現頸、腰及關節疼痛等問題。

    據台灣華視新聞,10月中高雄一名30出頭的女性求做健康檢查,醫生意外發現她的骨密度數值(Bone Mass Density,BMD)只有-2.7,屬嚴重骨質疏鬆,甚至有一節脊椎已變形,即所謂的「壓迫性骨折」。按骨質密度數值解讀,-1是骨質缺乏,-2.5是骨質疏鬆,-2.5以下屬嚴重骨質疏鬆,容易發生骨折。甚麼原因導致呢?女病者坦承她每天至少喝1杯黑咖啡,有時一天喝4杯也是常常發生,平日亦不留意補充鈣及缺乏運動。

    這消息不禁令視黑咖啡如「療癒飲料」的女性狂迷為之質疑,而且上班族喝黑咖啡提神亦相對普遍,不可不喝。但長期喝黑咖啡會造成鈣質流失,增加患骨鬆的風險,就此請教註冊營養師劉子欣(Celia),「咖啡因讓鈣質大量流失,是造成骨質提早衰老的主因嗎?」

    吸收太多咖啡因的確會讓鈣質流失,有可能造成骨質疏鬆。咖啡因不單在咖啡,在茶、可樂及能量飲品中亦有。另外,我們平日的飲食習慣,假如吃得太鹹(高鈉及醃漬類食物)、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也會增加鈣質流失。
    註冊營養師劉子欣

    據哈佛醫學院的數據,每天咖啡因攝取量的安全數量為200-300毫克。而世界著名醫療機構-美國梅奧醫院建議,成年人每天吸取400毫克咖啡因為上限,對於咖啡因狂迷,原來很容易就超標,以250毫升計算,大約是4杯美式黑咖啡。

    人體骨質密度30歲後開始下滑,要補鈣有何方法
    • 日常生活中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,例如牛奶、奶製品、秋葵、莧菜、蝦蛤類及鈣片等,對骨骼保健有效。
    • 富含草酸的食物,會干擾鈣質吸收,譬如菠菜、芹菜、蘆筍及朱古力等。
    • 含鐵量多的食物如紅豆、豬肝亦不宜與鈣質高的食物一同進食,因為鐵、鈣會在體內競爭,至鈣質吸收減慢。
    • 適度的戶外運動,每天15至20分鐘的「曬太陽」,陽光使身體合成維他命D,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。


     

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

失鈣骨脆長者矮幾吋 17%人髖關骨折年內亡

失鈣骨脆長者矮幾吋 17%人髖關骨折年內亡


長者骨質急速流失,骨質疏鬆病人只要輕輕一跌,都可能出現「脆性骨折」。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指出,若不盡快針對源頭處理,病人會繼續出現多次脆性骨折,例如脊椎像威化餅般「撳扁」,長者身高矮幾吋。而一旦跌到臀部髖關節骨折,可永久影響長者活動能力,日後或需以輪椅代步。

學會會董黃仕雄表示,成年人於65至70歲期間,女性特別於收經後,身體鈣質會高速流失,骨質密度下降,出現很多小孔,輕微撞跌就可致脆性骨折。50多歲「輕老族」跌倒時最普遍是出現手腕骨折,但對活動能力影響不大,不少人看跌打捽藥了事,其實是骨質疏鬆敲響第一次警號。再不處理,脊椎可能出現壓扁,長者愈來愈矮。最嚴重的是髖關節骨折,一份本地研究指,70%髖骨折病人走動能力衰退,16.2%髖骨折病人出院後要入老人院,17.3%人更於一年內死亡。

若及早把握治療時機,口服或注射藥物都可增加骨質密度,有效預防日後再骨折。不過坊間的鈣片和高鈣奶,只能補充日常鈣質需要及減慢流失,不能回復原已流失的骨質。他提議高危50歲以上人士,若跌一跌就感到關節痛,而且持續數周,應求醫治療骨折,及檢查是否骨質疏鬆。

濕疹童亂戒蛋奶 恐骨質疏鬆

濕疹童亂戒蛋奶 恐骨質疏鬆


不少家長在子女患上濕疹後,即要求小朋友長期戒口。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一項研究發現,普遍濕疹兒童的飲食上都偏向少吃蛋、少飲牛奶,鈣質攝取量相對沒患病的兒童較低;進一步的骨質密度評分分析,有濕疹的兒童平均得分較沒患病的略低,惟統計學上並無顯著差異。但多位兒科專家均指,家長不宜要求子女盲目戒口,以鈣質為例,自小就攝取不足的話,日後或提早患骨質疏鬆症。

研究於最新一期《香港醫學雜誌》刊登。中大於2012年進行,招募114名患濕疹及需覆診的兒童,以及60名有穩定哮喘症,無濕疹或過敏症狀但需要覆診的兒童作對照組。對象年齡介乎5至15歲。研究人員統計他們的飲食習慣、營養素攝取量等,並為他們作骨質密度(BMD)的Z評分(Z score)。

研究發現,有濕疹的一組兒童,飲食習慣偏向較多豆類製品、豬肉;但較少吃雞蛋、牛奶、貝殼類海產;他們的骨質密度平均分為0.52,較對照組(0.55)為低,反映密度可能較低,但數據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。如果Z評分介乎2分至-1.9分,代表骨質密度與同齡的人沒大差異;如果低於-2.0,代表骨質密度較同齡差,理論上骨折的機會也較高。

僅5%至10%因食物致敏

研究由中大醫學兒科學系系主任梁廷勳領導。有份參與研究的該系教授韓錦倫表示,臨床上只有5%至10%的濕疹源於食物過敏,其餘大部份來自空氣致敏原,例如濕度、溫度、塵蟎,家長在未確定子女患上濕疹的原因時,不宜要求子女戒得好清。他指,研究沒有證實因濕疹戒口而導致發育有問題,但不能排除兒童因自小吸收鈣質不足,長大後提早患上骨質疏鬆的機會。

兒科專科醫生余則文認為,牛奶、蛋是較常見的致敏原,但同時含有豐富鈣質和蛋白質,建議家長即使要子女戒口,也應該讓子女從蔬果、豆腐等食品吸收身體所需營養。

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

家計會為居港年長婦女免費檢查骨質

家計會為居港年長婦女免費檢查骨質

本周五(20日)是「世界骨質疏鬆日」,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(家計會)呼籲年長女性加強關注骨質疏鬆,維持高鈣飲食、常做負重運動等。家計會現時免費為合資格的65歲或以上居港婦女提供骨質密度檢查。

獲香港公益金贊助,家計會今年起推行「根根計較」的3年計劃。凡65歲或以上的居港婦女,從未接受過「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」及「骨質疏鬆治療」,可前往家計會灣仔性與生殖健康中心見醫生及接受骨質疏鬆評估,通過評估者同日可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股骨和腰椎,並由醫生解釋報告及提出建議。家計會將豁免參加者的550港元骨質密度檢查費,但參加者仍需支付200港元醫生診金,若參加者確診患有骨質疏鬆症或有高骨折風險,醫生會建議其接受藥物治療,其可按標準收費於家計會跟進、檢查及治療疾病。

家計會表示,骨質疏鬆症是「無聲」疾病,可增加骨折風險,可嚴重影響年長患者生活,甚至股骨骨折會增加死亡風險。家計會指,停經婦女、較高齡婦女、父母有股骨骨折病史者、服用類固醇及芳香酶環抑制劑等藥物,以及身體質量指標(BMI)低於18.5的過輕人士均屬高危。

家計會呼籲婦女維持高鈣飲食、適度曬太陽和經常做負重運動,避免吸煙、飲酒和攝取過量咖啡因。

40歲嚴重骨質疏鬆 5分鐘骨質疏鬆症檢測方法【有片】

40歲嚴重骨質疏鬆 5分鐘骨質疏鬆症檢測方法【有片】
不少人或以為:未到中年,骨質疏鬆與我無關!其實骨質疏鬆可早於25歲後時發生,尤其長期需服用類固醇的人,需密切注意骨質密度情況和骨質疏鬆的問題。

數月前一項嶄新的骨質疏鬆症的檢測方法「超聲波定量監測儀」已引入本港,5分鐘知悉結果,去片睇睇檢查過程:

香港約有30萬女士及10萬男士患有骨質疏鬆症,為何女性比例如此高?物理治療博士、脊骨神經科醫生張婉君解說: "女士們在生育後,會流失大量鈣質。有些女士不愛曬太陽,缺乏維他命D3也影響了鈣質的吸收。"

她說尤其是亞洲女性,若屬身形矮小及瘦削者,因為她們骨架小,骨質密度相對少,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較高。

此症在女性更年期間惡化甚速,賀爾蒙變化令骨質快速流失,惟不少人都不知自己已有骨質疏鬆,待跌倒後才知問題所在。骨質疏鬆症可導致多個身體部位出現骨折,包括手腕、腰椎及髖關節。

"在街上不時見到公公婆婆寒晒背,部分是因為骨質密度不足,條脊骨下塌,很容易出現骨折。"

40歲已有嚴重骨質疏鬆
要數最年輕的骨質疏鬆症個案,她遇過一個40多歲的病人,因長年需使用類固醇,骨質密度比老人家還要差。

"病人是男士,也常做運動,但量度出來的骨質密度T值是-5.0,我起初以為是部機壞了,反覆多次檢測,數據一樣。
原來,他長年使用類固醇,以為做運動預防骨質疏鬆症已足夠,其實還有其他因素可影響到。"

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正常骨質密度T值為-1.0以上,介乎-1.0至-2.5為骨質缺乏,-2.5以下已屬骨質疏鬆症;-2.5分以下並曾出現骨折患者則屬嚴重骨質疏鬆。

補鈣還需攝取D3、K2
張婉君常被問到,要緩減骨質疏鬆問題,一把年紀攝取鈣質還有用嗎?她說是可以的,但關鍵是找對相關的鈣質營養補充劑,適當攝取維他命D3有助鈣質吸收。

而維他命K2則引導鈣質進行護骨化合作用,避免鈣質過分沉積血管,出現血管硬化、膽腎結石等不良副作用。

"曾有一個75歲的婆婆,骨質密度T值在-2.5以下,即有骨質疏鬆症,谷佢食鈣3個月,之後骨質密度有所提升。"

她強調要先了解體質,因為每個病人的骨質疏鬆情況各異,如骨質疏鬆不嚴重,毋須補充過高分量的鈣質,所以必須諮詢專業意見。

成年人維他命D3正常每天攝取量需要600IU,K2則需45mg。至於鈣質,50歲以上或更年期婦女,一天需攝取1,200mg、其他成年人則1,000mg已足夠、小朋友700mg。

"除非好喜歡吃乳製品,否則一日內難從食物中攝取足夠鈣質,一杯200毫升脫脂奶或4片白麵包才240mg鈣,因此通常都要額外補充營養補充劑。"
#我要硬骨頭 #骨質密度測試 #ECHOS #Miniomni #骨質疏鬆

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

年輕人患骨質疏鬆 或是強直脊椎炎徵兆

年輕人患骨質疏鬆 或是強直脊椎炎徵兆

骨質疏鬆多見於中年人或長者,如果年輕人患骨質疏鬆,很可能便與強直性脊椎炎(AS)有關。AS不但會令脊椎像竹節一樣融合而令人僵直,更可影響其他器官功能。有專科醫生指,市民如果持續背痛超過3個月、痛楚於運動後舒緩,但休息會加劇,便有機會患上AS,應盡早向專科醫生查詢。

AS患者的骶髂關節(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關節)會先出現發炎,關節會因發炎而被侵蝕,發炎減退時,骨骼外圍會出現增生。經過多次發炎後,新生骨骼會融合,最終脊椎關節和腰部無法靈活運動。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(圖)指,AS會影響患者的鈣吸收能力,同時會影響造骨和蝕骨細胞的平衡,令骨質變差,加上會影響患者活動能力,減少運動,令骨質疏鬆更嚴重;脊椎關節骨折風險亦會增加達30%。

郭文亮又指,年輕人患骨質疏鬆甚為罕見,曾有年輕女病人因骨折而接受手術,醫生於手術期間發現她的骨質非常脆弱,於是轉介風濕科醫生,最終確診為AS。他表示,由於服用消炎藥或運動均可止痛,AS患者很容易忽略病情,但脊椎融合無法逆轉,故建議有疑似病徵時應盡早求診,以免延誤病情;確診患者也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,盡早發現骨質疏鬆問題。

#骨質疏鬆香港 #我要硬骨頭

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

狂吞鈣片關節痛 預防骨質疏鬆請先多曬太陽

狂吞鈣片關節痛 預防骨質疏鬆請先多曬太陽

人們常說預防骨質疏鬆要補鈣,其實要保持骨骼健康,並不止鈣質吸收這麼簡單。維生素D能夠促進腸胃吸收鈣質,所以即使我們進食高鈣質食物,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,身體便不能有效地吸收食物中的鈣。這情況下,身體便會消耗儲存在骨骼中的鈣。長久下去,骨骼所含的鈣減少,骨質密度減低,骨頭會變得脆弱。如果在發育中的兒童或青少年身上發生,可能阻礙骨骼發展。根據香港《蘋果日報》報導,人類可以透過食物和身體自行製造去獲得維生素D。蛋黃是其中一樣含維生素D的食物,一隻中型蛋的蛋黃就含有18.3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。假如大家吃蛋丟掉蛋黃,便浪費它所含的寶貴營養素了。除了蛋黃,動物肝臟、魚肝油、全脂奶等等都含維生素D。部份食品更會額外添加維生素D,例如穀物早餐、起司等。不過從食物中攝取得來的維生素D數量有限,所以需要透過身體合成維生素D。我們的皮膚在陽光照射下,會自行合成維生素D。再經過腎臟和肝臟的轉化,它的活性提高,可以調解身體對鈣的吸收和代謝。假如長期避開陽光或留在室內環境,可能會令我們的維生素D不足,影響鈣質吸收。其實每天曬15至30分鐘太陽,已經可以令身體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。所以適量地曬曬太陽,其實對我們的骨骼健康十分有利。我們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會隨年紀減退,所以部份人會透過進食補充劑來確保維生素D攝取足夠。很多鈣質補充劑都會加入維生素D的成份,使我們的身體能更好地攝取鈣質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過量攝取維生素D可能會令軟骨鈣化,導致關節痛、出現嘔吐、皮膚痕癢、疲倦等情況出現。50歲以下的成年人,每天需攝取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,51至70歲需攝取400國際單位,而70歲以上攝取600國際單位便足夠。市面上的補充劑劑量由500至5,000國際單位不等,服用鈣片前應先向醫生或營養師查詢,切勿過量服用。

藥問101——預防骨質疏鬆

藥問︰甚麼疾病可導致骨質疏鬆?有何預防及治療方法?

解藥︰疾病、藥物、年齡、性別及生活習慣都是可以引致骨質疏鬆的因素。副甲狀腺可保持鈣平衡,當副甲狀腺過量時,便有骨質疏鬆危機;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(甲亢)亦會有影響。此外,如有慢性腎病及使用過量類固醇,也會使骨質流失。營養不良亦可致病,如減肥過量、控制飲食不當、攝取鈣及維他命D不足,骨質也會因而流失。
 

藥物方面,控制胃酸的PPI(質子泵抑製劑)可令胃酸減少,導致鈣的攝取受影響;個別利尿藥物通過排尿,則可增加鈣的排出,都會導致骨質疏鬆。而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、過量酒精攝取及缺乏運動,也會增加風險。此外,我們年紀愈大,骨質流失風險愈高。如女性在四十五歲或之前提早停經,因女性賀爾蒙減少,骨質流失速度加快,也加大骨質疏鬆的機會。
 

如要預防骨質流失,應於年輕時攝取更多鈣質及鐵質,盡量令骨密度增加。骨密度到達頂峰便難再增加,但成年後亦要適當補充,可循做運動及曬太陽來維持骨密度。五十歲以下的成年人,每日需攝取一千毫克鈣;當到了五十歲以上,則需攝取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毫克。一般而言,可從食物入手,只要適量補充奶、豆腐、豆奶、波菜、西蘭花、芝士或加鈣橙汁即可。
 

治療骨質疏鬆的方法之一為補鈣。但如果是慢性腎病患者,補鈣時要小心, 須在醫生監管下進行補鈣。更年期後,女性、長者或要長期服用激素(皮質醇)的人士,則要補充鈣片及維他命D。由於每次腸胃只可吸收五百至六百毫克鈣,體內鈣質過低時,每天應分開幾次服用,才可提高攝取量。 維他命D配合鈣片一起服用,可有助鈣由腸胃吸收。

(鳴謝: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周睿博士)

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

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25周年

藥物安全專題系列

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

50歲是骨質疏鬆症的分水嶺!這樣投資「骨本存摺」讓你吃到老還是一尾活龍!

50歲是骨質疏鬆症的分水嶺!這樣投資「骨本存摺」讓你吃到老還是一尾活龍!

如果說世間有什麼事情是公平的,也許「老化」就是其中之一。 是的,我們終將變老。 當年華逝去,你會希望自己被稱讚一句「勇腳」,天涯任我行,抑或是看著別人正在圓你遊山玩水的夢,而自己只能看著不良於行的身體,杵在原地唉聲嘆氣?
如果你選擇前者,那麼你一定不能忽視骨質疏鬆症。圓夢,不只需要金錢,也需要有健康的身體;錢可以從年輕開始存,同樣的,骨本也是。
關於骨質疏鬆症的幾項事實
骨質疏鬆症(Osteoporosis),這個拗口的英文字代表「多孔的骨頭」,即患者骨頭結構異常,其質量與密度低於常人,一旦罹患骨質疏鬆症,你的骨頭將不再堅若磐石,反倒脆如薄冰。
骨骼由有機物(蛋白質)與無機物(主要是磷酸鈣)構成,有別一般想像,人體的206塊骨頭其實是有生命的,它們從出生時便與我們一起成長,約在20至25歲時最為強壯。約莫四分之一世紀的歲月裡,骨骼內的「破骨細胞」會溶解舊有骨質,再由「成骨細胞」製造新的骨質,在平衡的狀態下,骨骼的品質逐漸攀向高峰。
若是正常代謝過程失衡,使得骨質流失的速度大於再生,就會造成骨質疏鬆症。無論男女,大約從40歲起,我們的骨質每年流失速度約為1至2%,這個過程是沒有徵兆可循,直到不幸面臨人生第一次骨折,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骨頭早已脆弱不堪。
就像是存錢的概念一樣,青春期的發育過程就是在為人體累積骨質(骨本),使我們的老年生活能夠安然無虞。 如何知道自己骨質夠不夠呢?以下將從醫學的角度探討這個問題。

確認你的骨本存摺

雖然骨質流失的過程是靜默無聲的,但現代醫學已可利用儀器檢測人體的骨密度,藉以研判是否有骨質疏鬆風險,世界衛生組織針對骨密度檢測訂立了一套標準,其檢驗結果稱為「T值」。
依照 T值坐落區間,受測者可劃分為幾個區塊,正常的T值應大於-1,若T值在-2.5以下,代表受測者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,而介於-1至-2.5的區塊稱為「骨質不足」,代表骨質疏鬆風險偏高。

50歲是分水嶺

讓我們用幾個數字來進一步認識骨質疏鬆症。 台灣人口老化快速,國發會曾統計,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數20%,正式進入「超高齡社會」。然而,骨質疏鬆症自50歲起就已悄悄地靠近我們。
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 (IOF) 匯整相關研究發現,50歲開始是疾病的好發期,每三名女性就有一名是骨質疏鬆症患者;男性患病的機率雖低於女性,但這個數字卻也達到五分之一。將焦點放回台灣,50歲以上人口中,擁有骨質疏鬆症的民眾就佔了12.3%,女性比例為15.5%,男性則為8.6%。
在嚴重的情況下,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死亡率高達20%。 等等,骨質疏鬆症不就是骨頭變脆弱而已嗎,竟然還會造成死亡!這是怎麼回事? 並不是有意恐嚇大家,骨質疏鬆症確實與死亡有關,但致死原因並非症狀本身,而是併發症。欲知詳情,下文分曉。

併發症才可怕

受骨質疏鬆症影響,患者的骨頭結構比一般人來的脆弱,其骨折的機率也相對較高,又以髖骨與脊椎兩處最容易出現骨折併發症。

摔不得─髖部骨折

髖骨骨折是嚴重的骨質疏鬆併發症,你也許很難想像,全球每年約有160萬人因髖部骨折接受治療,其中女性佔了75%,到了2050年,這個數字更攀升至450萬至630萬之間。從現有數據來看,平均每天就有四千多人面臨行動困難的窘境。
值得留意的是,髖骨與行走及站立有關,若是骨折將可能造成患部長期疼痛、行動能力受損,甚至需長期依賴他人照護,另有20-24%的患者在骨折第一年內會死亡,往後五年亦有死亡的可能。
為什麼髖部骨折會造成死亡?答案其實還是「行動力降低」。因為不良於行,患者大多需要長期臥床,而臥床會為患者帶來褥瘡、泌尿道感染、肺栓塞等致命疾病。

挺不住─脊椎壓迫性骨折

除了髖部,另一個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是脊椎。台灣流行病學學者曾指出,65歲以上台灣城市婦女患病的機率為19.8%,男性亦有12.5%的機會被疾病纏身。
當患者的骨質隨時間逐漸流失,脊椎便無法有效支撐身體,使患者出現腰背痛、駝背、變矮、行動困難甚至長期臥床,其肺部功能亦因擠壓而受影響。
除了生理上的病症,脊椎壓迫性骨折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,由於駝背、身高改變等外在因素,患者可能還有自尊受挫與憂鬱症等狀況,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。
骨骼不夠健全,危險的併發症便隨之而來,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骨骼愈來愈不耐操?現在,請準備好紙筆,記錄以下影響骨骼結構的各種因素,也許你會發現,我們的骨頭其實已暴露在危險環境中。

投資風險─造成骨質疏鬆的因素

事實上,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原因眾多,大致上分為既成事實的「命定」,以及可透過後天努力改變的「人定」兩大因素:

命定因素

年齡

50歲後骨質流失的情況日益明顯,也容易發生骨折現象。

性別

無論是骨質流失或骨折狀況,女性患病機率皆大於男性(以骨折來說,女性發生率大於男性2.5倍),造成差異的關鍵因子是「雌激素」,因為雌激素可幫助人體有效運用鈣質,協助成骨運動,而女性更年期後停經,或因子宮切除術的緣故,體內雌激素減少便會提高患病機率。

人種

人種亦會影響骨質疏鬆症發生率,其中亞洲人與高加索人較易患病。

家族史

就如諸多疾病都有家族史因素,骨質疏鬆症也不例外。特別是在骨折方面,若家族中曾有人患病(如髖骨骨折),其他成員的骨折風險也會升高。

疾病因素

部分疾病也會侵蝕骨骼,如類風濕關節炎。

人定因素:

菸酒不離手

菸與酒是造成許多疾病的元兇之一(如心血管疾病),以酒來說,如果每天飲用超過2單位(約兩瓶罐裝啤酒,或半瓶紅酒,或四小杯高粱),過量酒精會影響成骨細胞運作;在香菸方面,抽菸者也比常人更容易罹患骨骼疾病。

飲食不正常

正常飲食為身體帶來充足的營養,若是挑食、厭食,甚至暴飲暴食,骨骼便不能正常發育。對成骨細胞來說,鈣質、蛋白質、維生素D 是不可或缺的,攝取不足將使得體內破骨速率大於成骨,加速骨質流失。

不愛運動

正所謂「要活就要動」,運動也與疾病息息相關,以現代生活習慣為例,若是久坐不動,伴隨其他造成骨質流失的因素,髖骨骨折的機會就會升高。
了解骨質疏鬆的原因後,你也許迫不急待想問:「該怎麼預防?」你的心聲我們明白,接下來即將介紹骨質疏鬆症的好方法!
翻開新的一頁,繼續做筆記吧!

怎樣投資?如何風險管控? 預防─及早規劃骨骼的投資方案

25歲是骨骼發展的巔峰,在接下來的歲月中,如何避免骨質流失成為每年生日的附帶品,在預防方面,除了減少菸酒外,你可以這麼做:

規律運動

運動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好方法,甚至可以從小做起,IOF建議8至16歲的兒童與青少年每天從事跳繩、跳舞、網球、跑步等協助增加骨質的負重運動,每次至少40分鐘。
對成年人而言,其運動目的在於預防骨質流失及增加肌肉強度,雖然運動量會隨年紀與身體狀態而有不同,但至少應維持每周三至四次,每次30至40分鐘的負重運動,也可搭配一些阻力訓練(例如啞鈴)增加自身肌耐力。
若是上了年紀的長輩,運動前最好與醫生討論適合的運動種類與強度,並養成運動習慣。運動不只強化身體機能,對老年人來說,還可藉此鍛鍊平衡力、避免跌倒,而跌倒正是老年生活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境之一。

飲食

運動之外,健康的飲食也是維護骨骼健康的必要手段。對骨骼來說,鈣質、蛋白質與維生素D是三項重要攝取標的,由於骨骼主要由鈣質與蛋白質構成,若是缺乏將可能影響骨質發展與留存,至於維生素D主要的功能是協助身體吸收鈣質。
那麼,要怎樣吃才對骨骼的味呢?以鈣質來說,衛福部建議國人每日攝取量為1000毫克,停經後的婦女更要提升至1500毫克,又以牛奶、小魚乾、豆腐、花椰菜、芥藍菜、橘子、杏仁含有較多鈣質。
若要補充蛋白質,在動物性蛋白質方面可選用肉類、蛋、奶製品,而豆類、豆腐、穀物、堅果則提供豐富的植物性蛋白。
最後是維生素D,這是人體可自行合成的維生素,前提你是必須走出戶外,在充足的陽光照射下才能生成,若要利用飲食補充,鮭魚、鮪魚、沙丁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說穿了,骨骼就像是存摺一般,從年輕時養成儲蓄骨本的好習慣,就不用擔心骨質疏鬆症,況且骨本還不受金融海嘯影響,何樂而不為?

治療─風險管控

若是真的罹患骨質疏鬆症,現行醫學尚未能使患者恢復原有骨骼狀態,但卻可利用藥物來減緩症狀,醫生可能依據病情不同使用以下幾種藥物:

抗流失類藥物

此類藥物主要是降低破骨細胞生成,減緩骨質流失速度,例如雙磷酸鹽類藥物或抑鈣素 (calcitonin)。

促骨生長類藥物

有別於第一類藥物,這種治療方式主要是幫助增加骨質密度,例如特利帕肽 (teriparatide) 類藥物,可透過皮下注射方式達到治療目的。

雌激素

由於雌激素分泌不足會影響鈣質運作效率,在藥物使用上,為患者補充雌激素也是可能的做法之一。
總之,投資骨本有賺無賠,申購前詳閱以上說明,做就對了!


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

骨質疏鬆藥長服易骨折 醫生:用藥期不應超過五年

骨質疏鬆藥長服易骨折
醫生:用藥期不應超過五年

骨質疏鬆症可增加骨折風險。不少患者需服食傳統藥物「雙磷酸鹽」治療,但醫學界近年發現長期服用此藥,或會引致反效果,令骨骼出現類似「金屬疲勞」的非典型骨折( atypical fracture),患者在未受任何大力撞擊下,股骨中段及脊骨會出現裂痕,患處會「陰陰痛」,嚴重更會骨折。有骨科醫生警告,雙磷酸鹽的用藥期限不應超過五年。 


本港估計有四萬人正服食雙磷酸鹽( bisphosphonate),當中約0.4%即160人估計會出現非典型骨折。骨科專科醫生高永文表示,曾在一個多月內收到三宗懷疑服食雙磷酸鹽致骨裂的求診個案,其中一名60多歲女士,三年前確診患骨質疏鬆症,並服用雙磷酸鹽;早前大腿持續「陰陰痛」三個月,初期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痛,進行連串物理治療及手術均無改善,後轉介骨科跟進,才發現其股骨出現橫向裂痕,確診為非典型骨折。一般情況下患者除要轉藥外,骨裂若屬輕微可自行癒合,若嚴重骨折則可能要做手術。

高表示雙磷酸鹽是現時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一線藥物,此藥可抑制骨質吸收,減慢噬骨細胞的破壞力。但長期服用或劑量太大,反致壞骨質積聚,並令造骨細胞活性減低,最終出現非典型骨折。

非典型骨折通常發生在股骨中段或脊骨,高指在低能量創傷下,已可引致金屬疲勞式的裂痕,甚至折斷,患者骨折前會有大腿疼痛現象,「呢個部位正常係唔會骨折,除非係交通意外,或者做好劇烈嘅運動」。 

可轉服新藥雷奈酸鍶

高指雙磷酸鹽不宜服食超過五年,骨質疏鬆症患者可選擇新一代藥物雷奈酸鍶( Strontium Ranelate),病情嚴重者可加上副甲狀腺荷爾蒙針作治療。雷奈酸鍶是一種金屬元素,美國一項研究顯示,雷奈酸鍶可抑制骨質吸收,增加骨質形成,平衡骨質新陳代謝;患者五年內脊椎、髖骨及非脊椎部位的骨折率可減43%以上,並有效改善骨關節炎,但服食後或會有惡心、肚瀉及頭痛等不適,但患嚴重腎病或靜脈血管栓塞人士服食前,需先經醫生評估病歷。